您的位置 首页 巴赫

巴赫的大部分组曲为什么都是 6 首?

6 这个数字在 J. S.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作品集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六首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六首舒伯勒众赞歌(BWV 645…

6 这个数字在 J. S.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作品集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六首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六首舒伯勒众赞歌(BWV 645——650)、六首英国组曲(BWV 806——811)、六首法国组曲(BWV 812——817)、六首帕蒂塔(BWV 825——830)、六首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奏鸣曲和组曲(各三首,BWV 1001——1006)、六首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1046——1051)。如果说这些全都是巧合,那就未免太巧了点儿。巴赫是否真的对数字 6 有着特殊的偏好呢?

《六首舒伯勒众赞歌》的初版封面

这个问题大概永远无法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除非我们将来发现了巴赫本人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记录。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推断 6 这个数字对于巴赫的意义。我们知道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路德宗信徒,巴赫使用数字的“象征含义”经常也可以从《圣经》和基督教教义中得到解释。以下是几种关于“巴赫的一套曲集中经常包含 6 首作品”这个现象的可能原因。

1、和《圣经》中上帝创世之间的可能渊源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天地、光、穹苍、天空、陆地、海洋、植物、光体、昼夜、星辰、动物、人。在第七天,上帝选择休息,停止了创造工作。在《圣经·出埃及记》和《圣经·申命记》中,先知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了上帝告知他的十诫。十诫中的一条就是当守安息日(在犹太教、东正教和新教中为第四条,在天主教中为第三条:十诫本身并不是圣经原文,而是对圣经原文的简约和归纳)。

因此,巴赫把六首相似的作品编作一套,可能是为了象征以上所述《圣经》中记述的上帝创世与摩西十诫。如果只有五首,那就显得不完满;如果有了多于六首,那就显得不敬和狂妄了。在完成第六首之后停止和安息,完美地象征了上帝七天创世和对摩西十诫的遵守。

2、和基督教教义“三位一体”之间的可能渊源

与创世记和摩西十诫不同,“三位一体”的教义并不直接出自《圣经》,而是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 325 年)上达成的《尼西亚信经》中被确立的。“三位一体”的教义主张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不同位格的同一本体而并无分裂,是同一位上帝。三位一体的教义为天主教、东正教和大部分新教(不接受三位一体的派别经常被排除在新教之外)所接受,但其他一些教派并不接受三位一体的教义。

关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之间关系的争论贯穿整个基督教的历史。

  • 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之前,阿利乌(又译亚流、亚略)的论点也有很大影响:他认为圣父是永恒而独一的存在,而圣子是受造的、低于圣父的。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中,阿利乌被取消教席并被斥为异端。
  • 在《尼西亚信经》中,圣灵与圣父和圣子之间的关系仍未被完全解决,这就是著名的“和子说”:“圣灵是由圣父而出,还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在作于公元四世纪的《亚他那修信经》中,“三位一体”的学说被补充上了“双出说”,也就是圣灵不仅出自圣父,也出自圣子。“双出说”被西方的拉丁教会所认可,但东方的希腊教会对此经常持有异议:这种神学上的争端也成为了在 1054 年发生的东西教会大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如何,信奉路德宗的 J. S. 巴赫是承认三位一体的: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三位一体在音乐上的象征。具体到他经常在一套作品中包含 6 首作品这一现象,可能是出自以下原因:

  • 把三位一体与数字相结合,我们可以用 1 代表圣父,用 2 代表圣子,用 3 代表圣灵。
  • 6 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完美的数”:  6=1+2+3=1×2×3,象征着圣父、圣子和圣灵之间的完美融合。这一点被希波的奥古斯丁和与巴赫同时代的音乐理论家 Johann Gottfried Walther (J. S. 巴赫的表兄)所记载:在德语中它被称为 Vollkommenheit(成为完全的状态)。在数论中,所有真因子(这个数本身以外的所有约数)的和恰好等于这个数本身的数被称为“完全数”,而 6 就是最小的完全数。在古希腊时代,只有四个完全数被找到,它们是 6、28、496 和 8128:它们有时会被赋予神秘的意义。
  • 在三一论图示中,一共有 6 条线。在这个拉丁文图示中,“DEUS”意为“上帝”,“PATER”意为“圣父”,“FILIUS”意为“圣子”,“SPIRITUS SANCTUS”意为“圣灵”,EST 意为“是”,NON EST 意为“不是”。
三一论图示

3、不由六首曲目组成的曲集也很常见

虽然巴赫所创作的曲集中经常包括 6 首作品,但他并不是总这样做。比如《平均律键盘音乐曲集》的两部分各包含 24 首前奏曲与赋格(现在有人用“优律”替代“平均律”来更好地表达原意:在此我们暂且遵循汉语翻译中的传统);《二部创意曲》和《三部创意曲》各包含 15 首;《键盘练习曲第二部》包括一首意大利协奏曲和一首法国序曲(后者是一首组曲);《键盘练习曲第三部》包括开头的前奏曲和结尾的赋格、21 首众赞歌前奏曲和 4 首二重奏;《键盘练习曲第四部》也就是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包括一首咏叹调和 30 首变奏,等等。其中后三部作品都是由 J. S. 巴赫本人监督出版的:这充分说明了巴赫并不一定非要把 6 首作品作为一集来出版。

在其他巴洛克作曲家那里,情况也是一样的:有些曲集里包含 6 首作品,而其他的曲集则并不是这样。比如 Charles Dieupart 的羽管键琴组曲集《Six Suittes de clavessin》就包含 6 首组曲:这 6 首组曲在 1709——1714 年间被巴赫抄写,并深受它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英国组曲》表现得尤为明显。巴赫把 6 首组曲编作一套的习惯也可能是受了 Charles Dieupart 的影响。另一位深刻影响了巴赫的法国羽管键琴作曲家 Jean-Henry d’ Anglebert 则并不以此种方式出版自己的作品:他把他的作品按调性调式分为四个组曲,包含段落最多的《g 小调组曲》由多达21 个段落组成。拉莫为羽管键琴创作过三首组曲,而他是分别出版这些作品的:第一首出版于 1706 年,第二首出版于 1724 年,第三首出版于 1727 年。库普兰把他的 27 首组曲(他称之为 Ordre)分为四集出版:第一集(Ordre 1——5)出版于 1713 年,第二集(Ordre 6——12)出版于 1717 年,第三集(Ordre 13——19)出版于1722 年,第四集(Ordre 20——27)出版于 1730 年:这里面没有哪一集正好包括六首组曲。

我们再回到巴赫。虽然巴赫的《六首帕蒂塔》被作为一个整体出版,但这事实上是巴赫出版的第二个版本。这六首帕蒂塔在 1726 ——1730 年被陆续单独出版。在巴赫于 1730 年春天出版第五首帕蒂塔时,他在广告中承诺说,他会再创作两首组曲。因此,巴赫最初打算出版七首帕蒂塔。然而在后来,巴赫改变了想法:《六首帕蒂塔》在1731 年被以《键盘练习曲第一部》(Clavier-Übung I)为名作为一个整体出版,而把另外一首组曲与意大利协奏曲一起作为《键盘练习曲第二部》在 1735 年出版。

4、如何看待这些可能的解释

巴赫是一个喜欢“智力游戏”的人,而使用数字来进行象征化的表达大概也是他进行“智力游戏”的方式之一(严格来说,这些象征化的表达是后世人们的推断)。

对于基督教信徒而言,来自宗教角度的解释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神圣的。对于非基督教信徒而言,来自宗教角度的解释仍然是有趣的:它们符合了我们的逻辑倾向,也就是在事物中寻找联系的倾向。不管一个联系是原生的还是附会的,它都会让我们感到有趣。这就好像现代大多数中国人不会认同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天为阳、地为阴”的理论,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的一些文化:比如天坛是圆形的,各种建筑参数皆为阳数(奇数),而地坛是方形的,各种建筑参数皆为阴数(偶数)。

艺术品本身有着超越作者原本创作动机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足够抽象的艺术品而言。1、2、3 这些数字可以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也可以不代表它们:我们即使用它们来代表牛顿的三个定律也无不可。如果因为和作者的某些信念不合就去拒绝欣赏他的艺术作品,那只能说是遗憾的。

关于巴洛克组曲的详细讨论,详见: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organ(at)yueyao1982.com。链接地址:https://www.organtube.com/bach-and-number-6/

作者: 岳耀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organ@yueyao1982.com

contact@yueyao1982.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