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见问题解答

技术和艺术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技术会毁灭艺术?

我的观点:1)技术不会毁灭艺术;2)有人认为技术会毁灭艺术,是错误地在“当前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和“当前艺术发展的越来越差”这两个事件之间建立了简单的因果关系。 技术在艺术的发展中…

我的观点:1)技术不会毁灭艺术;2)有人认为技术会毁灭艺术,是错误地在“当前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和“当前艺术发展的越来越差”这两个事件之间建立了简单的因果关系。

技术在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对艺术的推动是多方面的:

对艺术表达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的推动

要有好的器乐音乐,我们需要好的乐器;要有好的画作,我们需要好的笔、纸和颜料;要有好的照片,我们需要有好的照相机等摄影器材。所以这些,都是技术提供给我们的。如果我们没有好的乐器制作工艺,我们无法制作音准稳定、音色优美的乐器,用那样的乐器来演奏交响乐,效果必然是不堪入耳的。如果我们没有制造多种色彩、不同种类颜料的优良工艺,那么我们就无法创作出绚烂多姿的绘画作品,而且即使是好的画作也难以长期保存。如果没有现代科技,像摄影和电影这样的艺术形式,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

下面我用我比较熟悉的音乐来具体举例说明。一件好的乐器从原料到做工都是非常考究的:我们必须在它的每个部分用上合适而品质优越的材料,并使用适当的、精准的工艺对它进行加工制造。

  • 比如钢琴上音板用什么木材,琴体用什么木材,榔头用什么木材,键盘用什么木材,木材应该风干多长时间,应该上什么漆,弦应该用什么材料等等,都是有很多有讲究的。这些知识的获得,不但是很多代乐器制作师探索的结果,也是他们和乐器制作行业之外的其他工程师交流的结果。
  • 小提琴制作使用的材料就更为讲究了。木材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此之外,琴弦最早是用羊肠弦,后来有了钢丝弦和尼龙弦。技术并没有毁灭艺术,反而给小提琴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乐器制作上的创新尝试也经常会带来技术上的创新。现代声学之父恩斯特·克拉德尼就同时是一个音乐家。他用小提琴琴弓来给一块撒上薄薄一层沙子的木板施加激励,得到了振动模式图。振动模式图中的线,由振幅为0的点组成:沙子最终会会聚在这些振幅为0的点的附近。振动模式这个概念后来不但广泛地指导了乐器制作,而且在力学、声学和电磁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恩斯特·克拉德尼用小提琴琴弦在铺满薄沙的木板上施加激励产生的振动模式图
恩斯特·克拉德尼用小提琴琴弦在铺满薄沙的木板上施加激励产生的振动模式图


在吉他背板上用恩斯特·克拉德尼的方法得到的振动模式图(图片版权归维基百科用户 DenisDiderot 和 Andrew pmk 所有)
在吉他背板上用恩斯特·克拉德尼的方法得到的振动模式图(图片版权归维基百科用户 DenisDiderot 和 Andrew pmk 所有)

  • 铜管乐器在巴洛克时代只能吹奏泛音,这严重限制了它在乐团和乐队中的使用。后来为了能吹奏更多的音,人们给铜管乐器加上了按键系统,比如转阀式按键和活塞式按键,或者使用滑管式设计,比如在长号上。按键系统的发展对木管乐器也同样影响深远,比如波姆式按键系统和欧勒式按键系统。
  • 管风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技术进步的历史。这种有2000多年历史的乐器一直不断吸纳各个年代的先进技术来获得稳定的风压、平衡的泛音、轻巧的触感等等。就连在现代,它仍然紧随技术进步的步伐。在电气时代刚到来时,管风琴就实现了电力鼓风,后来又发明了电子联动以及使用电子的方法来保存音栓组合:这使得我们可以迅速地任意切换音栓组合,这进一步增加了管风琴的表现力。在21世纪,管风琴的音栓组合记录系统再一次进行了技术升级: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我们可以保存成千上万种音栓组合,还可以把这些音栓组合保存到优盘中:这既方便,又可以避免已经存储好的音栓组合被别人误改。
  • 自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人们就一直尝试使用电子的方法来产生更丰富的、人声和传统乐器都无法发出的声音。这催生了从早期的特雷门琴和马特诺音波琴一直到当代的各种电子音乐。它们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
  • 西洋近现代古典音乐和其他文化中的同期音乐相比之所以独树一帜,与欧洲近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然而技术一经产生,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被个人或者团体独霸,但从长期来看,它们都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比如我们今天听到的民乐,已经是采用西方技术改良的民乐乐器演奏出来的了。经过了制作工艺的改良,民乐器也可以组成民乐团:这大大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达空间。
  • 技术进步不仅仅帮助我们创造新的音乐,而且也帮助我们了解和演奏以前的音乐。我们使用技术去研究古代的乐器并复制古代的乐器,就让我们更精确地知道当时乐器的特点,感受在这种原汁原味的乐器上演奏当时的乐曲是什么感受。这就产生了古乐复兴运动:不管我们认不认同我们应该严格遵循它所提出的一些原则,这场运动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艺复兴时代、巴洛克时代、古典主义时代、甚至在浪漫派早期的音乐。

所以,技术不但不会毁灭艺术,它的进步还会推动艺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为我们在艺术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仅可以使用最近才研发出的新技术,也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来复制古代的乐器。技术进步有时甚至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什么19世纪初诞生了那么多重要的钢琴作曲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钢琴的制作工艺在那个时代蓬勃发展并开始逐步趋于成熟,而他们也因此有了率先去开发在这件乐器上新的可能性的条件。法国管风琴制作师 Aristide Cavaillé-Coll 更是几乎用一己之力奠定了法国管风琴学派在浪漫主义和现代古典音乐早期的黄金盛世。

对艺术的传播和交流的推动

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推动艺术的传播和交流。

对于15世纪之前的音乐,我们只有零星的资料,但越到现代,我们一般就拥有更多的资料。为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古腾堡的印刷术。印刷术使得音乐作品可以更广泛地、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流传,甚至产生跨文化的传播:这就使得各地的音乐家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比如巴赫一生从未走出过德国,但是他非常了解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这和印刷术是分不开的(虽然他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国的音乐家产生过接触)。

到了现代,就更是如此了。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和网络被发明出来。这样,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顶级音乐家的演奏。我们甚至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听到同一首曲子在不同音乐家那里的演绎。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当然,如果对技术运用不当,可能会引起负面的效果,比如千篇一律的演奏:但那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使用技术上的问题。

技术可以推动的不止是艺术,因此也可能会导致艺术在相对地位上的下降

技术在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在推动很多其他事物的发展。在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之后,艺术的重要性就有可能会下降了。在当今,我们有了空闲,可以去打电子游戏,可以开车去旅游,可以看网络小说,也可以刷知乎:这些方式在以前都是没有的。因此 ,很多当代人留给艺术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

另一方面,这也与艺术表演传播方式的进步有关系:它固然推动了艺术欣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自己创作艺术的热情。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钢琴在欧美国家是非常受欢迎的家庭乐器。在此之前,受欢迎的家庭乐器还包括琉特琴和簧风琴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娱乐方式。在自家人有空闲时间,或者有好友造访时,他们可以一个人弹钢琴,另外一些人唱歌,或者拉小提琴、吹笛子等等;两个人在钢琴上四手联弹,这样就可以弹出自己难以独立完成的曲子,或者演奏交响乐在钢琴上的改编版。他们的演奏可能有很多缺陷,但他们不仅自得其乐,而且相互交流了感情。
  • 在广播和电视普及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人们发现,只要打开广播或电视,我们就可以听到专业级的演奏。很多人觉得,和这些精彩的演奏相比,以前家里那种自娱自乐的演奏简直无法入耳。人们对自己演奏音乐的热情开始下降。所以正如我们看到的,在欧美国家,很多人家里有祖上留下的古董钢琴,但家里已经没有人会弹了。
  • 在网络时代,我们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去看什么,听什么,欣赏什么。我们时常会找到一些比艺术更吸引我们的东西。在艺术领域内,很多人也喜欢去欣赏更为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比如电影。很多人对自己不能“秒懂”的东西也没有多少耐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欣赏起来比较耗费时间的艺术,比如大部头的古典音乐,受众可能就仅限于程度比较深的爱好者了。像绘画这种自己可以决定用多长时间来欣赏的艺术,则是非常受欢迎: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海量的画作,还有各种优秀的解说 ,因此我们也就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开始逐步深入地学习欣赏绘画艺术。

导致当代艺术有些没落的一些可能原因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技术不会毁灭艺术,反而会推动艺术。然而,在当代这个技术发达的时代,艺术则确实是有些没落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下面就尝试去探讨一下。

  • 究竟什么是艺术,它与娱乐有什么区别?这两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模糊,比如音乐既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娱乐,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交集:很多音乐既是艺术,又可以拿来消遣。然而,艺术和娱乐是具有本质区别的。这里不详细展开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只谈一个标准:艺术是创造艺术创作者自己觉得满意的东西,它是艺术创作者站在自己的高度,觉得可以满足自己审美品味的东西:为此,他还经常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以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正因为艺术作品经常并不是以观众的审美为取向的,所以一些艺术珍品在当时并得不到接受和理解。娱乐在这一点上则不同:它是以取悦观众为目的的。一个有水平的创作者可能心中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但是因为观众喜欢,所以他就创作这样的作品来变现。当然,这两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既悦己又悦人的作品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兼顾艺术性和娱乐性的作品也是存在的。一个可以从很多不同高度来欣赏,而且在每个高度都能很好满足欣赏者审美品味的作品,是非常难得的。
  • 创作艺术的收入从哪儿来。艺术的资助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的水准,虽然在各种时代都不乏保持独立性的艺术家。在教庭、王室和贵族资助艺术(欧洲近代),或者艺术创作者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中国古代)时,创作者更有可能去竭尽全力去创作艺术精品,因为那些东西是赞助者需要的,或者是有身份的人自己需要的:他们需要的经常是荣耀,而不是一个能用就行的东西。在当代则不同,很多艺术家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普罗大众,这决定了艺术家中的很多人不得不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纯粹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的的作品,被称作艺术品都有些勉强,更别说是杰出的艺术品了。这里要注意,那些本身是精品,又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它们的创作目的一般不是单纯地去迎合大众口味。现在很多艺术品确实拍出了天价,但竞拍者仍然是站在商业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他们这些巨额投资一般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者没有什么帮助。
  • 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盛行。现代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经常是以功能为主要考虑的,这表现为对性价比的追求。这决定了,大部分的商品只能在满足功能(function)时兼顾形式(form)。而一个东西是不是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形式来决定,而不是由功能来决定的。比如同一个意思,用大白话说出来就不是艺术,但用诗来表达就是艺术:这是因为用诗来表达符合了诗的艺术形式(比如近体诗需要满足押韵和平仄的要求),而用大白话来表达则不符合任何的艺术形式。当然,功能和艺术并不完全是互斥的,包豪斯就是一种统一形式和功能的艺术实践。然而,以功能为绝对主导,势必不能包括艺术的全部。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哥特式教堂需要建得那么高耸吗?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的穹顶有什么性价比吗?凡尔赛宫需要装饰得那么富丽堂皇吗?圆明园需要修建得那么气派吗?苏州园林需要布置得那么雅致吗?如果一切都从实用和功能的角度去看,那我们会错失世界上很多的美。
  • 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竞争。从广义上来看,我们很难说现在艺术发展得不好。世界上从来没有这么高比例的人欣赏过艺术的杰作,包括在现场欣赏,在书中欣赏,在电视上欣赏,在网上欣赏,等等。然而,大部分人对艺术的精力都被传统艺术占据了。说到音乐,我们就会想到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说到美术,我们就会想到达芬奇、鲁本斯和毕加索等画家。我们习惯欣赏的,也是这些已经逝去了的大师的作品。当代严肃的作曲家和画家在做什么?知道这些的人就会少得多,更别说去创作当代艺术了。我们现在全民都在背诗,但有几个在作诗的?现在连诗词大赛都成了背诵的现场:它难道不应该是创作的现场吗?当代的乐器演奏家也大多数都在演奏过去的作品,学习音乐演奏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虽然在演奏现成作品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留给后人的艺术,难道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在艺术领域发出的声音吗?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organ(at)yueyao1982.com。链接地址:https://www.organtube.com/technology-and-art/

作者: 岳耀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organ@yueyao1982.com

contact@yueyao1982.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