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事实上提得不合理,因为钢琴不能真的从声音效果上去模仿其他乐器。然而,好的钢琴演奏经常应该具有“乐队感”,比如有乐队中清晰的线条、丰富的音色、立体化的声音层次等等。当然,我们去设计一首钢琴作品的表达,也决不能把我们对于“管弦乐团”或者“室内乐”的某种既模糊又刻板的认识直接运用到这首作品的表达上去。我们要想:在那个作曲家生活的年代,乐队或乐团是什么样子的,和现代乐团有何不同?在那个时代,他们使用的乐器是什么样子的,和现代乐器有何不同?具体到那个作曲家而言,他是否真的了解乐队?他在自己的乐队作品中,会怎样配器?他是否在这个具体的钢琴作品中使用了“乐队思维”?如果这首作品本来是要深入发掘钢琴本身的表现力,但演奏者却要刻意地去“模仿乐队”,那岂不就南辕北辙了?
1、钢琴无法模仿几乎任何其他乐器的声音
不同乐器在结构和发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钢琴无法模仿几乎任何其他乐器的声音:
-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泛音结构。泛音结构决定了乐器的音色。我们从声音上就很容易分辨弦乐、木管、铜管等不同种类的乐器。在各类乐器内部,不少乐器的发声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在木管乐器中,笛子是边棱乐器,单簧管是单簧乐器,双簧管和巴松管是双簧乐器。从根本上来说,不同的乐器结构和发声方式,决定了演奏乐器时产生的振动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振幅比一般来说是大不相同的,它们各自不同的谐振腔(共鸣板)对各个模式产生的增益也不同。钢琴是用键盘控制琴槌敲击琴弦来发出声音的:这种乐器机制决定了它可能发出的音色范围。
- 钢琴难以模仿很多其他乐器的瞬时动态。用琴槌敲击琴弦、并采用擒纵装置的发声机制,决定了一个音的音量在琴槌离开琴弦后只能衰减,并且在此之后,演奏者的任何触键方式都不可能在任何程度上对这种衰减产生影响。这与可以产生持续音、并且可以在持续过程中产生音量变化的管乐器和弦乐器都极为不同。即使是其他音量随时间衰减的乐器,比如羽管键琴、竖琴和马林巴琴,它们音量的具体衰减方式也往往与钢琴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想靠单纯模仿乐器的声音,去达到乐队般的效果,那在钢琴上是行不通的。要达到模仿乐队的效果,双排键电子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退一步说,就算钢琴能较好地模仿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音色,它模仿出的音色也必然没有被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那么真实和细腻。这样,钢琴音乐就成了“次一等”的音乐。这事实上浪费了钢琴上巨大的表现空间。一件乐器本身的特性、独特的声音,才是它的立身之本。
2、要学习乐队思维而不要单纯地模仿乐队;要神似而不要形似
我们常听钢琴家或者钢琴教育家说,演奏钢琴要像指挥一个乐队。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钢琴几乎无法模仿任何其他乐器声音,那这是如何能够达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钢琴初学者演奏的音乐,经常是“扁平化”的:虽然可能所有的音都弹对了,所有的节奏都弹对了,但是音乐在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力。这是为什么呢?在这种“扁平化”的表达中,音和音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并没有把旋律走向、和声变化、声部层次、音色对比等东西充分展示给观众,甚至演奏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建立起乐队思维。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改编者,把这段钢琴音乐改编成交响乐。有了交响乐队中丰富的资源,我们就可以把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声部分配给不同的乐器去演奏。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想象,哪个旋律用什么乐器表现比较合适;在一个和弦内部,哪件乐器应该强奏,哪件乐器应该弱奏;不同的乐句应该用同一件乐器演奏,还是要用一件不同的乐器去表现。这样,钢琴演奏者就开始建立对音乐的想象力。在这种细致的工作中,钢琴演奏者也会发现以前他并没有看出,或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音乐结构。在有了这些对音乐的“想法”之后,钢琴演奏者就可以更好地为表达这些“音乐想法”去“设计”方案了。他既可以选择去模仿他在配器中使用的那件乐器的“神韵”,也可以寻求一个更钢琴化的表达。
进而,在演奏纯钢琴音乐时,钢琴演奏者也可以按这个思路去分析和设计,比如旋律用什么音色,低音用什么音色,中间声部用什么音色,各种音色之间是要有统一性还是要有对比性,从宏观来看,如何设计“音色布局”才能更有助于听众去把握乐曲的宏观结构,等等。如果分析和想象能力足够强,那么一位钢琴演奏者应该能在“钢琴缩谱”中看到“乐队总谱”般的层次和结构。
但仅仅达到这一点,仍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创作钢琴曲(这里包括羽管键琴曲)时,头脑里经常使用“乐队思维”的作曲家而言(比如巴赫和莫扎特)。在那种作品中,我们经常会见到适合弦乐演奏的音型,适合管乐演奏的音型,等等。要真正模仿那种乐器的“神韵”,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音型在各个乐器上是如何被演奏的(包括声乐中的演唱方式),演奏出的效果是什么,比如是连还是断,音之间如何分组。如何进行 articualtion 等等。这就更要求我们去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法。最终在钢琴上演奏出的效果,仍然应该充分尊重钢琴的乐器特性,但可以让人联想到那种乐器:这靠的不是音色的雷同,而是在表达方式上旨趣的相似。逼真的模仿并不是高妙的艺术,能在表面上非常不同的事物之间引起无比神似的联想才是艺术的佳境。
对于这条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